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的第十一届浦江前列腺癌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汇聚全球泌尿肿瘤领域顶尖专家。作为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院泌尿男生殖肿瘤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向全球专家展示了中国团队在前列腺癌手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系统阐述“复肿技法2.0”手术体系在“高龄、高危、高难”前列腺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揭秘“复旦肿瘤”独特方案如何改写国际指南。
据介绍,结合国产创新药物及多学科精准诊疗模式,该团队成功将“高龄、高危、高难度”患者术后即刻尿控率明显提升,寡转移患者三年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了18%,打破欧美国家的手术禁区壁垒,达到国际领先,引发学界高度关注。
“复肿方案”破解“银发困局”
由于筛查体系差异、公众认知不足、医疗资源不均以及疾病生物学特性,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发病分期偏晚,平均发病年龄72岁,比欧美高约5岁,且75岁以上群体占比达20%。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患者不仅发病晚,高龄比例也更高。
针对我国前列腺癌患者高危、高龄化趋势,叶定伟教授团队创新提出“精准评估-分层干预”策略。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结合“复肿技法2.0”,针对中国男性“深马桶型”骨盆结构(前列腺位置窄而深),团队创新“五步复肿技法”成功为众多75岁以上高龄患者实现肿瘤根治与功能保护。
“传统观念认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但通过精准的术前评估和微创技术,我们打破了年龄限制。”叶定伟教授说。
数据显示,肿瘤医院75岁以上前列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2%。“立足高龄化、晚期化国情,通过精准手术+个体化综合治疗,实现从‘生存率追赶’到‘生活质量超越’,让中国患者不仅活得更久,更要活得有尊严。”叶定伟教授说。
“国产新药+机器人手术”改写生存数据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曾被视作手术禁区,叶定伟团队通过三重策略破局,精准影像“导航”:国内率先采用PSMA+FDG双模PET-CT,将微小转移灶检出率从40%提升至78%,为手术提供“毫米级地图”。
对已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结合新辅助治疗,该团队实施基于PSMA影像精准制导的扩大清扫手术。针对寡转移灶患者,团队首创“原发灶行根治性局部治疗(减瘤性手术或放疗)+ADT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证实该方案能使接受原发灶治疗的寡转移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提高18%。
不仅如此,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叶定伟教授团队牵头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展现卓越疗效。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HART)显示,自主研发AR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使死亡风险降低42%,影像学进展风险下降56%,跻身国际权威指南一线推荐。
“国产创新药的突破让我们在国际舞台有了更多话语权。初步数据显示,患者总生存期延长23%。”叶教授还透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目前寡转移前列腺癌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不超过10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比如“CHAMPION 研究”探索对于PSMA PET/CT 提示≤10个转移灶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最大化减瘤性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本届大会以“全球智慧·中国实践·精准突围”为主题,三大亮点彰显中国影响力。第一为共识升级,大会发布《2025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首次纳入“机器人手术上海标准”及“寡转移手术适应症”。第二为技术输出,叶定伟受聘全球机器人手术协会(SRS)荣誉会员,“复肿技法2.0”将结合国产手术系统向全球展示。第三为MDT实战演练,通过“精准影像阅片+复杂手术规划+精准药物治疗”实景培训,推动技术下沉全国400家医院。
从2005年组建国内首个泌尿肿瘤MDT团队,到如今建立“早筛-手术-康复”全周期体系,“复旦肿瘤”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精准筛查的“社区服务站+三甲医院”联动筛查模式,使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从52%升至74.5%。在此期间,团队奋力投入“国产突围”工作,牵头国内新药临床试验及国产手术机器人设备的研发,打破进口药物、新技术新设备的国外垄断。大会闭幕式上,叶定伟教授透露,团队正与国内顶尖团队合作开发前列腺癌AI辅助诊断系统,结合基因组学与影像组学,推进“AI预测-精准筛查-智能手术”全链条管理。
“我们的目标是让前列腺癌成为可治愈的慢性病。”叶定伟教授说。
热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